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仪仗司礼大队执行安葬任务

太平洋在线下载手机版 37 3

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由运-20执行接运任务。飞机至中国领空,由两架歼-20伴飞护航,延续去年空军“双20”三机编队,继续以空中最高礼仪迎接。至此,25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和335件遗物回到祖国怀抱。

官方数据显示,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余中国人民牺牲。按照中韩协议,自2014年起,首批最大规模共计43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仁川机场运往故乡。截至目前,中韩已成功交接十批共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韩方表示,今后在韩发掘的烈士遗骸将继续移交中国。

去年7月,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正式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副主任奚玉峰近期表示,将尽快提取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信息并纳入数据库,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更多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空军“双20”同框,设置“过水门”环节以最高礼仪致敬

11月23日9时,中韩双方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双方代表现场签署交接书,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确认交接。

运载烈士遗骸及遗物的运-20抵达中国领空,由两架歼-20伴飞护航。

运载烈士遗骸及遗物的运-20抵达中国领空,由两架歼-20伴飞护航。早在飞机飞抵之前,包括烈士家属、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港澳台人士等在内的千余名代表已在机场列队等候。沈阳当日天气阴冷,气温达零下四度,天空逐渐飘起小雪,偶有一片雪花轻轻落在人们的脸上。

展开全文

官兵列队等候“英雄回家”。

伴随一阵清晰的轰鸣声,空军“双20”三机编队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上方呼啸划过。短暂通场之后,11时32分,运-20缓缓落地,飞机两侧的消防车喷射出细长的水柱形成拱形水门,随地勤车的指引,运-20逐渐驶过水门区。“过水门”,这是民航界最高级别的欢迎礼仪,寓意为烈士们接风洗尘。

运-20“过水门”。

飞机最终停在机场中央。礼兵每人双手托一具红褐色棺椁逐一沿舷梯走出,踏着礼步走向已布置好的棺椁整理区,整理区内摆放数十张盖有军绿色桌布的桌子,区域外的正前方是一列缀满了菊花的花圈,表达社会各界的哀思。

与礼兵对向而立的代表们隔着花圈安静注视,气氛庄严,偶有风将棺椁上盖着的五星红旗一角吹起。礼兵们停步,将手里的棺椁放置在各自身前的桌上,仔细抚平棺椁上覆盖的旗帜,随后是细致的整理和耐心等待。

“棺椁整理完毕!”12时18分,一位礼兵高亢的声音响起,现场旋即奏响国歌,全体人员向烈士遗骸三鞠躬。至午间时分,暖阳渐现,仪式尾声,礼兵们统一将棺椁抱起,48辆警用摩托组成的骑警车队引导护送礼兵走上灵车。

礼兵们统一将棺椁抱起。

护送“英雄回家”。

烈士遗骸于烈士陵园地宫内安葬,遗物或进入历史展馆展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广场,假山型纪念雕塑前来自军方代表、各级政府部门代表、烈士亲属代表等送出的纪念花簇依次排列。11月24日早上10点,安葬仪式正式举行,随着军乐队奏响《思念曲》,在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每两人托棺,缓步走进广场中央,将棺椁放置安置区,接受各界人士代表鞠躬致哀,另有27名礼兵鸣枪12响,向英烈致敬。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广场。

各界代表向烈士遗骸致哀。

礼兵每两人托棺,缓步走进广场中央。

27名礼兵鸣枪12响,向英烈致敬。

在礼兵的护送下,25位烈士遗骸在烈士陵园地宫内安葬,本次一同归国的除烈士遗骸之外另有335件遗物,包括刻有烈士孟广泰名字的水壶,其他烈士留下的写有“人民”二字的钢笔,残破的饭碗牙刷甚至各种扣子和腰带也被发掘保存。

遗物往往是个人岁月的印记,也是一段历史的再现。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敬先表示,退役军人事务部负责对归国烈士的遗物进行整理保护利用,建立电子档案,安排专人妥善保管,一部分遗物还将进入历史展馆,以再现战史细节辅助学术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完成对前9批913位归国烈士遗骸的DNA提取鉴定,并于2020年4月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比对确认归国烈士身份,方便烈属寻亲。2019年,中国曾首次利用DNA技术确认6名在韩无名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0位归国烈士确认身份并找到亲属。

近期,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副主任奚玉峰表示,将尽快提取本次归国烈士遗骸DNA信息并纳入数据库,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更多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仪仗司礼大队首次承担安葬任务,队员迎风迎光40秒不眨眼

今年恰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烈士遗骸归国第十年。不同以往,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除按惯例承担烈士遗骸迎回任务之外首次执行遗骸安葬任务。该大队常年负责迎送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李敬先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安葬仪式任务的调整优化,正是为增加仪式感、尊崇感,彰显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半个月前,仪仗司礼大队某连连长刘偲洋受领任务,担任安葬仪式礼兵教练员。为了以一流标准完成工作,他专门找出往年的视频,认真研究安葬仪式的流程和动作。

按照惯例,安葬仪式当天,每个棺椁旁都会安排两位抬棺手,安葬任务需双人合作抬棺,这要求两人必须高度默契,始终保持重心一致、同起同落、神态庄重。为了避免队员在仪式中迎风眨眼,刘偲洋会让大家直视阳光或在大风中练习,做到40秒不眨眼、不流泪;对着镜子一遍遍训练面部表情。

与其他彰显中国军人形象的仪式活动不同,安葬烈士遗骸更需体现一种庄严肃穆,表达对英雄的哀思。为此,官兵们统一使用礼步,刘偲洋告诉南都记者,相较正步,礼步是脚后跟先着地,可减少行进过程给棺椁带来的震动,能更深切地表达对烈士的尊重。

一般而言,烈士遗骸归国有关仪式多在初春或冬季举行,沈阳往往易出现极端天气,风大,为了确保抬棺的稳定性,刘偲洋专门安排队员在狂风大作时练习平衡。为了模拟真实场景,他带着大家专门制作了一批白皮木箱,尺寸和正式棺椁近似,并在每个箱子里放入9块砖头,使重量达到25公斤至30公斤,比真正的棺椁重至少10公斤以上。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早上8点训练至傍晚5点半,许多仪仗队队员的手套为此磨坏了四五双。

一位参加训练的礼兵告诉南都记者,考虑到执行任务当天可能出现积雪或者大雨,为保持动作平稳,他们还会特意在马靴底部加上橡胶底,以此增加鞋底的摩擦力。

15名赴韩交接仪仗队员含3名候补人员,确保万无一失

五年前,刘偲洋曾参与第5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任务,他记得那天刮着大风,从韩国士兵手中接过棺椁,重量要比想象中更轻,但内心却比以往要更为沉重。

交接仪式上,9名礼兵各捧一具棺椁,刘偲洋站在最中间,担心口令被大风吹散,他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喊出声音,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接英雄回家!

五年后的今天,刘偲洋从发出口令的礼兵成为安葬仪式的教练,负责人员的训练和管理,在历经半个月准备之后,11月17日,仪仗司礼大队官兵赶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进行现场彩排,并最终敲定任务流程。

在仪式现场,礼兵们身姿挺拔、步伐稳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赴韩负责交接仪式的礼兵平均身高甚至达到188cm。今年21岁的王文昊是赴韩执行任务的新队员之一,这也是他首次走出国门执行任务。出于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次参与迎接烈士遗骸任务,王文昊没有向家人提起,他大专毕业后应征入伍,机缘巧合下入选仪仗司礼大队,入选那天,他把消息告诉家人,爸爸高兴得一边走路一边挥舞拳头。

据了解,本次共有15名礼兵赴韩,包括3名候补人员,大部分参与过遗骸迎接仪式,“每逢重要活动都会配备候补人员,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刘偲洋强调。

可能与大众想象中不同,承担着烈士遗骸归国任务,负责对外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是一群仍然稚嫩的年轻人,他们普遍年龄不超过25岁,有着属于这个年龄特有的天真和稚气。

在采访中,许多礼兵不约而同提及,烈士牺牲时正与自己年龄相仿,每当抱起棺椁,心中除了有对先烈的崇敬,也理解了正是他们的牺牲奉献,才换来如今的和平安宁。

还有一位礼兵是第二次参与执行迎接烈士遗骸归国任务,他捧着棺椁进入运-20,回国的旅程中有一缕阳光照进飞机舷窗,洒在盖棺椁的国旗上,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无比幸运。

附录-烈士遗骸归国大事件时间线

1. 2013年,中韩双方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

2. 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从韩国仁川踏上回乡之路,运送烈士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派出两架歼-11B战机迎接护航。

3. 2015年3月20日,第二批6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4. 2016年3月31日,第三批36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5. 2017年3月22日,第四批2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6. 2018年3月28日,第五批2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7. 2019年4月3日,第六批1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8.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承担此次迎回任务的是我国空军的运-20专机。

9. 2021年9月2日,第八批10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归国。

10. 2022年9月16日,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11. 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蒋小天 莫倩如 通讯员 邱婧

摄影:南都记者 蒋小天 莫倩如

发自北京、沈阳

标签: 司礼 遗骸 仪仗 志愿军 安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